景涛原名李以诚。男,汉族.1920年4月出生,山东邹平人.1940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江苏沛县科学技术委员会计划科长。 主要业绩:1928年在村小读书。1931年在区立高小毕业。1938 年10月参加我军三支队举办的村自卫团干训班学习,同时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并任大队长,毕业后任本村自卫团长。1939年春被迫去济南一家铁器店学商,临行接受区民先组织布置开展城市民先活动,并发展队员一人。半年后辞职本想回家闹革命,但又迫赴博山县一家铁器店学徒,其间发展队员两人。1940年5月借回家探亲机会瞒着家庭以回博为名偷偷跑到抗日根据地邹平四区党委会参加了地方抗 日革命工作,6月任区委秘书,8月被民选邹平县四区政府任财政助理,同年10月调任邹(平)长(山)县税务局第五区税收所长。194l年1月调任渤海区税务总局秘书。同年7月调任长山县七区、六区任青联主任兼各救会长、区委常委民运委员、区参议长、青年抗日先锋队(脱产武装)指导员。1943年先后两次被捕中任凭敌人老虎凳、吊打、电刑、棍打残酷刑询,始终保持了党的气节。第一次被捕后立即恢复党籍,县委给他百元休养费。二次被捕虽无结论,但批准他三次打入伪中、伪小、伪政工队地下工作瓦解敌人。在白色恐怖下不畏艰难,经常暗中远隔三、四十里到根据地各村寻找县委(无固定位置)敌工部长汇报、请示工作,始终在县党委领导下进行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9月经地委介绍到惠民高中部学习。1946年任惠民中学训导处训导干事,同年9月入伍参加渤海军区军政干校学习时任副班长,并任五连俱乐部主任。1947年10月新闻学校毕业后奔赴前线任渤海纵队《前锋报》、《进军报》(后编33军,进驻上海后改编为华东公安部队兼上海警备区《警卫报》)历任新闻记者兼摄影记者、编辑、通联组长等职。1949年建国后,继续任《警卫报》通联组长。1953年调任华东公安部队政治部文化部任摄影组长(营级)。1958年6月转业徐州地委宣传部任新闻摄影队长、制片厂长,因条件不成熟下马,继任新闻摄影及筹备出版《徐州建围十周年建设成就画集》。1960年1月调任沛县新华书店经理。1978年调沛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任计划科长(局级)。1983年9月离休继续酷爱摄影,历任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老年摄影学会理事、徐州市老年摄影学会副会长,沛县老年摄影学会秘书长,徐州市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士。1947年任新闻记者后参加了张王庄战斗。1948年春参加周(村)张(店)战役、龙(山)章(丘)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949年参加广德战役及解放上海战役。1950年7月参加了嵊泗列岛剿匪战斗,在解放战争中先后立三等功两次、四等功四次。建国后荣获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纪念章各一枚,功模大会纪念章两枚,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金质纪念章一枚。1983年离休后,荣获全国、省、市各项影展中一、二、三等奖12次。2006年荣获首届“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摄影艺术金奖,奖励金龙杯一尊,并授予“中国文艺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荣获“市先进摄影工作者”4次,“沛县老有所为精英奖”6次。先后发表革命回忆录65篇,分别发表在《党史文萃》、《邹平抗日烽火》、《从渤海到大上海》、《徐州文史资料》、《一代儒将》、《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邹平日报》、《沛县日报》等等各种书刊、报纸各期。共计121182字。一般新闻报道、摄影报导文章74篇,先后发表新闻、艺术照片750余幅,向有关编 写党史单位、淮海战役纪念及其他历史博物馆陈列 斗。在抗美援朝作战中,该同志领导全中队地勤人照片提供历史照片干余幅次,出版忆抗日战争年代 员荣立集体二等功,受到上级表扬。该同志为了祖《红波曲》一书,摄影生涯六十年《雪泥鸿爪》一书,计 国的繁荣强盛,一如既往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他心21万字222幅照片。业绩曾入编《邹平抗日烽火》、地坦荡,光明磊落,能正确地对待党组织对他不公正《从渤海到大上海》、《一代儒将》等书籍。《江苏省老 的处理,不辜负党对他的期望,他能任劳任怨,爱憎年摄影学会通讯录》、《徐州市老年摄影学会通讯录》 分明,廉洁奉公,为人正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1938年冬天,爱国志士马耀南领导的游击队三支队住在我们 村里,村长通知我家烧送稀饭。这天中午我挑着满满的两桶滚热 的稀饭送到本村小学,放下稀饭来到校办公室,正巧碰上三支队政 治部的李碧东正在动员我村青年韩文字到小店镇部举办的村自卫 团干部培训班去学习。抗日的大道理讲得清清楚楚,我都听入迷 了,可是这位青年就是思想不通,我有心马上一口答应去吧,惟恐 祖父不同意,没敢表态,急忙将饭桶送回家去。 “爷爷,三支队政治部来人动员青年参加在小店镇部举办的村 自卫团干部培训班,我去吧!”祖父听了有点踌躇,我看着有希望, 紧接着说:“如果这次不去,下次也得去,那就不如先去好了。”祖父 终于答应了,我高兴的三步并两步走,唯恐那位同志走了,一路小 跑来到村小学,不想这位同志还在不厌其烦地作动员。我急忙插 嘴说:“李同志让我去行吗?”那时我已是18岁了,他转过脸来将我 端量了一下,高兴地说:“那太好啦,太好啦!”急问我叫什么名字, “我叫李以诚(原名),什么时候去报到?…‘明天就可去,学习时间1 个月,地点就在马纪五家。”马纪五有个三弟马国贞,是早期参加抗 日工作的有志青年,后在调延安学习的途中与敌人遭遇牺牲,他家 房屋宽裕,我是第一个先报到的。 来自各村的青年参加培训的共30余人。我记得当时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