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淮海战役南战场纪实 钱助民 1948年的初冬季节,我在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九纵队27旅 79团二营任特派员,亲身参加了彪炳史册的淮海战役。 当时战役的态势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黄维兵团要通过安徽的宿县、 蚌埠一带,向北去与徐州之敌汇合。我军则要阻止他们北进,必须分 而歼之。我们九纵队位于敌前进方向的东北角,正北面是二野四纵队, 连同华东野战军一部,逐步对敌人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当时我正 在二营前沿阵地上,敌人每天向我们阵地发起四五次进攻,少则也有 两三次。敌人的每次进攻,都遭到我们英勇反击而以失利告终。 我们部队参加的是淮海战役的南战场。这个战场是平原,初冬季 节庄稼都收割完了,地上没有什么隐蔽物,但挖起战壕来却比较省力。 我军当时采取的战术是逐步歼灭敌人,以达到最后全歼敌人的目的。每 次战斗几乎都是以较少的伤亡换取一个个的胜利。三棵树战斗就是这 么打的。三棵树是一块坟地,敌人在这里修筑了碉堡群,作为敌人的 外围阵地,离敌占的村庄约一公里多。这个碉堡群的外围是一圈战壕, 敌人有一个加强排的兵力。我们二营六连担任消灭该敌的突击队任务。 我们距离敌人虽很近,但这是平坦的开阔地,是不易通过的,于是决 定用追击炮攻击。战斗中,我九纵队的爆破英雄、工程兵主任柴小久 研制的炸药包也派上了用场。该炮筒是用榆木制成的,像个水桶,桶 底部中心挖个小洞,是放顺药用的。炮弹是用10公斤左右的炸药做成 圆馒头形状的炸药包,内装雷管和导火索,平放在炮筒底部。当顺药 点燃后,就把炸药包托送上天空,正好落到敌人阵地上,爆炸威力比 榴炮弹还大;若落到碉堡上,碉堡内的敌人就会与碉堡同归于尽。在 发起冲锋前的火力准备时,我亲自到三棵树对面的我方前沿战壕,观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