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洪同志简介:

卢洪 1926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莒县寨里河乡门庄沟村,1940年参加革命,任本村青年救国会会长,194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莒县陵阳区各界救国会干事,滨海中学群工队分队长,胶南县区组织委员,区委副书记、书记,胶南县委青委书记,共青团胶南县委书记,共青团胶州地委委员、组织部长,胶州地委青委副书记,共青团胶州地委书记,共青团山东省委委员。1955年10月任中共定陶县委第一书记、定陶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定陶、成武合县后任中共成武县委第一书记。1961年10月分县后又任中共定陶县委第一书记。1965年1月离开定陶后,历任中共金乡县委第一书记,济宁地委副书记,济宁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革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山东省革委委员,中共德州地委书记,德州军分区政委,中共山东省委委员。1983年2月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1986年5月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93年4月,任中共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顾问。 他是在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干部。家住贫困的沂蒙山区,自幼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炼。家里省吃俭用供他读了三年私塾。他12岁时,莒县沦陷,顽强的个性和朴素的爱国热情,使他积极参加抗战。1939年他担任儿童团长,为八路军抄集传递情报,动员群众支持抗战,成为村里的活跃人物。1940年参加工作后,活跃在敌后战场。解放战争期间,他积极参与组织减租减息,参军支前,反特反霸。1947年4月,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他参加了百马关阻击战,英勇杀敌,两次荣立二等功。此后不久转向共青团工作,从团县委书记到团地委书记,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 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发展经济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1955年,他任中共定陶县委第一书记时,年仅29岁。定陶由于连年战争、黄河决口等原因,贫困落后。他面对困难,充满信心,依靠党的领导,团结党员干部,带领全县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组织领导了合作化运动。1956年3月,制订下发了《定陶县1956年互助合作农业生产规划》,到9月,全县高级社发展到437处,53382户,占总农户的65.2%。参加各级农业合作社的户数占总户数的96.2%。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加快对社会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到1956年底,75%的从业人员纳入各种形式的改造,先后组织起铁木业社、棉织社、竹业社、白铁社等手工业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他重视农业生产。1956年3月县委制订了《定陶县1956年到1967年农业发展规划>,4月开展社会主义农业高额丰产运动,大搞农田水利建设。1957年夏天,定陶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水灾,7月份全县平均降雨798.7毫米,是年平均降雨的7.8倍,全县到处一片汪洋,平均水深1米以上。大量村庄进水或被水围困,房屋倒塌,人畜伤亡严重,粮草物资损失无数。他组织成立县抗洪救灾指挥部,带领机关干部奔赴重灾区,和群众风雨同舟,共同抗洪抢险。解放军给予大力支援,出动铁船、水上汽车、橡皮船、汽船抢运疏散灾民,用飞机投放大量救生物资。出动500多人的医疗队,深入灾区防治疫病。在洪水退后,他及时组织群众生产自救,抢种荞麦、油菜、胡萝卜等晚秋作物。组织发放建房补助款、救济款、衣物,使全县人民度过难关。接受水灾教训,他领导全县大搞水利建设,1958年开挖定陶新河、菏曹运河定陶段、仿山水库,还修许多二、三级河构渠,动土426万方,一年完成的工程量相当于建国后8年总工程量的22倍。国家水电部、交通部在定陶召开了河网化工程现场会。他领导的裴河洼改工程经验在全省推广。裴河洼位于定陶北部,总面积45.9平方公里,其中涝洼地3万亩,碱地1.7万亩,十年九不收。1963年拉开了洼改序幕,两年开挖干沟22条,配套沟145条,修筑台田1.7万亩,条田2827亩,使洼区能排能浇。1964年虽遭特大洪水,产量仍比往年翻三番。人民日报1964年11月29日以“我们找到了改造涝洼地的门路”为题,进行了专门报道,全国不少地区慕名前来参观学习。1965年平均亩产130公斤,又比上年增长1倍。他也十分重视多种经营和县乡工业发展,各公社相继兴办了工厂、林场、农场。县农机修配厂由小到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58年《红旗》杂志为该厂发表了“小厂办大事”的专题报道。他十分重视植树造林,全县初步实现林网化,《大众日报》以《县委书记心中有树》为题进行宣传推广。 他坚持走群众路线,经常骑着自行车,背着背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开始在仿山区大王庄,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大王庄是甸子洼的中心,旱涝多灾,贫穷落后。他从实际出发,带领群众挖沟治水。1962年他又在大王庄搞台田试验。他以身作则,白天和社员一块挖台田,晚上召开座谈会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在全县推广。他责成有关部门拿出扶贫款帮助群众买猪买羊,发展养殖业。大王庄群众至今对他记忆犹新,说“卢书记当时年纪不大,对群众挺好。”他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1960年春搞食堂是大势所趋,供应口粮少,加上个别干部和管伙人员多吃多占,不少社员在死亡线上挣扎。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及时总结南鲁6队由机关干部管伙,挖野菜自救的经验,在全县推广,使定陶、成武两县的群众减少了损失,较好地度过难关。1963年,各社队都有一些荒地,多数群众想分到户上耕种。这些地又碱又薄,荒着无用,交给群众就能有收益。几个公社书记提出让县里下文件,怕担风险。当时正值“左”的时期。他说,文件不能下,出了问题由我负责。这在人们普遍心有余悸之时,个人敢负责任是难能可贵的。 他很会当“班长”,坚持民主集中制,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制 谁分管的事谁管,他从不包办代替。他只抓大事,认准一件事,一 底,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1961年发购粮证,看起来是件小事,实际上是关系到群众利益和生命的大事。他召开会议布置后,要求每个公社书记包一个大队,汇报工作时主要汇报该队情况,会后,他到邓集公社书记的点姜楼检查,深入到户看购粮证,征求意见。认为该队发购粮证认真、公平,就总结其典型经验在全县推广。 他为人正派,生活俭朴。在定陶他和副书记一样,住两间破房,没有院子。生活上从不搞特殊化。下乡调查研究或蹲点住村,骑着自行车带着铺盖卷。到公社机关,吃饭简单随便。住在农民家里时,和农民吃一样的饭,干起活象一个普通农民。他要求机关干部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到。他兴趣广泛,没有官架子。有空就到各办公室转,和机关干部都熟,不时开几句玩笑。他和蔼、风趣,平易近人,在县委机关干部和群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在定陶主持工作10年,1958年后全国“左”的思潮泛滥,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给定陶带来一定影响。加上随后发生的自然灾害,定陶也发生了饿死人的问题。他凭着朴素的阶级感情,对极“左”错误进行了一些抵制,努力减少损失。定陶经济一直处于全区前列,工农业生产在徘徊中发展。196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396.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19.4万元,分别比1955年增长50%和5倍,为定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离开定陶的第二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在金乡靠边站,一直在学习、作检查和被批斗的往复中度过了“文革”时期。1971年3月又当选为金乡县委书记,全面恢复工作。他尽力调解各派矛盾,努力抓生产。杨得志书记到金乡县检查工作,认为金乡1972年增产5000万斤粮食是不容易的,发展很快。特别是多种经营,搞得很 好。1973年6月,他当选为中共十大代表。7月任中共济宁地委副书记、生产指挥部指挥,分管经济工作。为发展济宁工农业和社队企业作出贡献。1978年2月,他调任中共德州地委书记。在德州期间,全力推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引黄灌溉、农村改革、科学种田、大种棉花、植树造林,工业生产诸方面,显示了他的才气和创造力,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五年使德州发生了巨大变化。1982年全区粮棉油产量比1978年翻了两番。《人民日报》引用老百姓的话说“卢洪使德州红起来了”。 1983年初,卢洪当选为山东省政府副省长,分管农村工作。在他任职的4年间,全省普遍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多年来建成的农田基础设施发挥作用,加上风调雨顺,全省粮食棉花连年大丰收。1986年初,山东省棉花出口列全国第一位,本年小麦总产突破300亿斤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4%。期间,他任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指挥。在省委领导下,从向中央领导汇报,申请立项,到工程开工,他做了大量工作。这项工程完工后,日供青岛市用水30万吨,缓解了青岛市的用水紧张。 他在省人大常委会工作6年多,作为省人大二把手,分管机关和法律两方面的工作。在省委领导下和省人大党组支持下,在机关建设上,完善了组织,先后设立6个专门委员会,制订了学习工作制度,切实加强了省人大的自身建设。在法委,和委员们一起审议并提请常委会通过地方性法规16个。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扎扎实实开展执法检查,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为履行宪法和山东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卢洪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