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一1924年出生于定陶县东王店乡刘楼村,先后在梁王台小学,定陶县第一高小读书。1936年考取山东省立六中。1937年随校迁往四川绵阳就读于国立六中。1944年考取东北大学历史系,1948年毕业后在杭州中学任教。1949年参加革命,任《上海警总报社》记者。1956年考取东北师大汉语研究生班,1958年毕业分配到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任讲师。1976年晋升为副教授。1983 年调青岛教育学院任中文系副教授,1987年晋升为教授。他是中国语言学会会员,山东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语言学会理事长,《汉语大词典》编委兼第三卷副主编。 他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三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革”前在曲师《函授教学》杂志连载《中学文言文教材难句分析》,解析中学全部语文教材文言文中的难句,受到中学教师的欢迎。“文革”后在烟台师专《语文教学》杂志上陆续发表文言文解析10余篇,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参考资料。1985年主编出版《古代汉语》,作为山东省师专系统联编教材供全省使用。到青岛教育学院后,除继续讲授古代汉语外,又为本科生开设语言学概论、音韵学、训诂学三门课程,受到历届学员欢迎。 刘俊一先生的科研主攻方向是汉语音韵学和方言学。早在1960年就著有《山东方言词汇调查报告》、受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重视。1982年印行《山东方言地图集》,绘制了50余幅地图,全面反映了山东方言面貌。在此基础上发表论文《山东方言区的划分》,首次提出山东方言内部应分为胶东、鲁中北和鲁西南三个方言片。这一主张已被中科院语言所编著的《中国方言地图集》采纳。音韵学方面主要致力于《中原音韵》的研究。此书系元代戏曲理论家周德清所编,是我国音韵史上第一部反映北方语言的专著。刘俊一通过胶东方言和读书的比较研究,证实了现代普通话声母zh、ch、sh在元代实为两套声母,元代北方话的入声开始消失,有规律地分派到阳平、上声和去声之中。这方面的科研成果使他成为山东省音韵学界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他编著的《怎样给<诗经>注音>、《汉语音节的四分法和三分法》均获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此外还有《青岛人怎样学说普通话>及音韵学方面的论文十余篇。 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我国最大的语文工具书《汉语大词典》的编写于1975年开始,至1994年出齐了十二卷和附录一卷。他是山 东省最早参加词典编写工作又坚持到底的唯一的老专家,他为此付出了18年的宝贵年华。他作为国家出版局和国家教委联合任命的18位编委之一,负责全书的单字审音、定音、音义配合、分立字头等专项工作,并兼任第三卷副主编,该卷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他在1989年被选评为青岛市首批拔尖人才,1992年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4年5月10日出席了《汉语大词典》庆功大会,受到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5年离职休养后,刘教授又接受了《汉语大词典简编》编委聘书,投入了该书的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