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兴众 1929年1月出生于定陶县冉固镇董庄村。自幼在本村读书。1944年1月在曹县三区当通讯员,1945年1月在曹县东南抗日中学、冀鲁豫五分区军政干校学习,1946年1月到冀鲁豫军区复程县三区队任文化干事,同年6月任提为县大队四连副指导员,1947年5月入冀鲁豫军政大学学习,同年12月分配到冀鲁豫军区炮兵营任副指导员,1949年3月到五兵团十七军炮兵营战防连任副指导员,同年4月到五兵团后勤兵站复员二大队三中队任协理员,随军渡江南下到贵阳。1951年1月在贵州军区后勤部干部处任助理员;1952年9月到贵州遵义文化速成中学学习;1953年6月任贵州军区后勤部干部科干部助理员;1958年7月任贵州省安龙县武装部副政委;1960年2月任贵州省平坝县武装部副政委;1962年2月任贵州省贞丰县武装部副政委;1967年7月任贵州省册享县武装部政委;1970年10月任贵州省普安县武装部政委;1978年7月转业到贵阳市农业局任副局长;1981年任贵阳市委纪委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1985年因病提前离休,享受副 专级待遇。 (李云坤) 董兴众男,汉族,1929年正月出生,山东定陶人,1945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1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贵州省贵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副地级待遇。 主要业绩:小时在本村读小学,因为战乱,外地老师回家去, 他就转入私塾,后到离家四里路外的田路桥读高小,一年后由于家里贫穷,供应不起,只得退学,当时正值兵荒马乱之时,在冉固镇一带既有共产党地下组织,也有日本鬼子和汉奸,还有国民党的杂牌军。他们村有个董姓堂哥在曹县二区当区长,1944年秋回家来,对他哥说,曹县东南大青固集一带,有个抗日中学,管吃、管住、管学习,他听后,心想在家读不起书,又有这样好的事,他高兴得不得了,当时答应同意去,学校虽然离家远点,他家又是敌占区,他家离鬼子炮楼一里多地,由于上学心切,于1945年春背上被子跑了几十里路到曹县红庙庄找到了抗日中学。当时的负责人余指导员向他询问了一此情况后,同意他留下,分在小班学习。他们班还配备了步枪,心想有枪就可打鬼子,对他来说是一次考验。是年秋,组织上通知他们班随地方政府组织到农村征粮,他们班都是很认真的,获得成功。当年8月学校号召参军,他积极响应参加抗日队伍,被分配到冀鲁豫五分区军政干校学习,在学习期间表现较好,于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结业后,分配到冀鲁豫军区五分区复程县三区队任文化干事,三个月后,调复程县三区队任文化干事。三个月后,调复程县大队四连文化干事、副政指。1946年8月全大队升编为五分区14团,他任警卫连副政指,因战事吃紧,团里伤病员增多,团里组建临时休养所,他任副政指。1947年5月到晋冀鲁豫军区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1948年4月调冀鲁豫军区炮兵营工作,并参加淮海战役。该战役使他终身难忘,在炮火纷飞的时代,敌机进行扫射,他在跑回防空洞途中,敌机的一颗子弹距他身体不到一尺。还有一次,是从 前线回来休息时,知机又来轰炸,“敌机来了,快隐蔽”通讯员大声喊道,他本想多睡一会,但一想不对,赶快撤离。刚离开,敌机就进行了轰炸,把隔壁的一个院子炸平了,在院子里休息的四连副连长、副政指、司令员等几位同志都壮烈牺牲了。战役结束后,部队到山东单县进行休整后,被升编为五兵团十七军。他随五兵团后勤兵站过长江,到达贵州。1950年初任贵州军区后勤部复员二大队助理员,营管处民政干事,后勤部干部处助理员。1952年9月在贵州军区文化速成中学学习,后又回后勤部干部处任职。1958年2月响应部队号召加强基层,先后在贵州军区安龙县、平坝县、贞丰县武装部任政委,册亨县、普安县武装部政委,踏遍了大半个兴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