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士光 1912年出生于山东省鱼台县唐马乡孙阁村。1942年参加革命,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鱼台县谷亭区宋砦乡抗日乡长、区委副书记。1950年9月后相继任中共鱼台县临湖区区委书记、鱼台县副县长、中共复程县委委员、县政府党组书记、复程县副县长、县长。1957年7月任中共定陶县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定陶县县长。1958年9月任枣庄市委委员兼枣庄市冶钢埠铁厂党委书记。1961年12月回定陶任县委书记处书记、县政府县长。1971年退休,1981年6月改为离休,1996年1月去世。他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父母早逝,年幼时就挑起家庭生活重担,十二、三岁就下地干农活,早出晚归,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贫困生活。为了贴补家用,农闲时编苇席卖,还卖过画。他受进步思想影响,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才能救中国。他怀着满腔救国热情,毅然于1942年3月参加革命,拿起武器打日本。他苦大仇深,斗争坚决。他上学很少,但参加革命后注意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策水平。作为抗日乡长和区委副书记,他冒着生命危险,忘我工作,发动群众,团结各阶层力量,同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势力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人民的 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后半生贡献给了定陶。1955年7月任中共定陶县委副书记、县长后,扑下身子工作。1958年定陶县与成武县合并,他服从组织安排,到艰苦的地方工作,在枣庄市冶钢埠铁厂领导大炼钢铁,他虽然是外行,但虚心向内行学习,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吃苦在前,常守护在炉火旁顶着高温干,有次疲劳过度,睡着在炉旁,烧破了棉袄,烧伤皮肤才醒过来。他领导干部职工,战胜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被济宁地委授予“钢铁战士”光荣称号,后任副市长分管工业。1961年12月定陶县恢复,他又回定陶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他前后主持县政府工作十余年,给定陶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事关政治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依靠做过细的工作,排除“左”右干扰,保证经济工作的顺利开展。他坚决执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政治纪律,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他讲大局,坚持原则,严格纪律,对工作极端负责。他批评人不留情面,有次文化局长一段时间内全力抓剧团,忽视了其他工作,被他狠批了一顿,教育其注重全面工作。但他对人批评归批评,事后不计较。水利局确定了冉固水闸的位置,当时公社从某村个别人要求出发要调位置,他知道后分析利弊,坚决要求从大局出发,按水利上的意见修水闸。他关心重视农业,带领群众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挖河打井,兴修水利。1963年到1965年开展了裴河洼改工程,大修台田、条田、深沟围田,从而使洼区面貌大变,粮食大幅度增产,洼改经验被《人民日报》加按语报道。他为定陶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迫害,处境艰难,但他仍然坚守工作岗位,动员教育群众搞好生产,以实际行动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斗争,减少了十年动乱对全县的影响。 他思想作风正派,严以律己,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从解 放初期当县长,一直干到退休,他毫无怨言。他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嫉恶如仇,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他艰苦朴素,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经常骑着自行车带着行李卷下乡和群众搞“三同”。他用自己的行动树立了党的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干部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他退休后继续关心着党的工作,并积极主动地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被聘为县老干部工作顾问,党风党纪监督员,校外辅导员。他把执行省委提出的“三维护”作为检验自己思想观点的重要标尺,直到他去世前,每届县委、政府领导看望他,他都提一些合理化建议,支持新领导的工作,为县委、县政府当参谋。1983年11月被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批准享受地专级待遇。在病重期间,还念念不忘定陶的经济建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教育子女听党的话,坚决跟党走,努力为党工作,做党的好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