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明德1915年出生于王双楼乡侯楼村。1925年入兖州天主教神学院学习,13年后毕业,高中文化。1936年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教育,1937年参加了兖州学生爱国反蒋运动(称“兖州事件”)。1938年4月在一千王村参加抗日部队,先后任游击队员、游击队长,1945年起任第二野战军某部连长。1950年4月复员任六区冉固完小校长,1955年任王双楼乡建国社社长。现已离休,享受正县级待遇。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抗日寇,打老蒋,南征北战十多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1943年元月的一天,他带领20多名战士在姑庵乡司许刘庄被20多个鬼子、600多个汉奸包围在村内,经过8个多小时的激战,他们打退了敌人的4次冲锋后,乘夜色冲出了包围圈。1944年7月,他带领13名战士消灭了成武县顽杂军刘兆凯一个团的编制50余人,缴获敌人步枪6支,弹药一批,救出 了被敌人抓走的抗日家属和群众40余人。从1942年秋至1945年11月间,他率领游击队在定陶、曹县、成武、巨野四县交界处与日伪军英勇斗争,消灭了不少日伪军,曾亲手枪决了姚崇礼部的匪团长赵廷会及连长郭某,亲手夺枪50余支。由于他领导的游击队作战勇敢,战斗力强,1945年12月他们升为二野的一个主力连,他任连长。解放战争中,他率部队参加了陇海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云南、贵州剿匪等数十次大小战役、战斗,多次荣立战功。 全国解放后,1950年4月,他带病复员回到定陶做教育工作。1954年他响应党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组织王双楼一带十几个村建起了高级社——建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全县率先实行劳动“四小”(即小段计划、小段包工、小段检查、小段评比)管理方法,有效地克服了生产中的窝工现象,发挥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增强了干部和社员的责任心,取得了农业大丰收,县委在全县推广了建国社的管理经验。该社被菏泽地区确定为农业重点社,1956年他被选为省劳模,出席了全省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李云坤)晁岱德1950年10月出生于南王店乡张董集村。初就读于定陶二中,1980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64年参加工作,在本村小学任民办教师,1978年转为公办教师,1980年7月任县总工会干事,1982年调县政府办公室工作,1984年调县委办公室工作,1985年元月任县委办公室秘书。1986年任县职教办公室主任。1993年12月任县委党校校长,后党校升格,1996年11月任县委党校党委书记(副县级)。1997年被评为全省党校系统先进工作者。 他思想敏锐,具有开拓精神。在县职教办主持工作期间,积极创造条件进行青工培训,没要县财政一分钱,自力更生,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先后筹集资金60余万元,征地12亩,建教室宿舍40余间,创建了职工中专学校。对1968年至1980年期间的高初中毕业 生,有学历达不到水平的青工进行补课,轮训青工14000余人,提高了定陶县职工的文化业务素质,职工技术等级普遍提高1-2级,职教办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区先进单位,1989年被评为全省职教先进单位,他在全省职教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他任县委党校校长后,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努力加强党校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投资110万元建起、装修了面积2000平方米的综合楼,购置了教学设备。使党校拥有3座教学楼,加上平房办公宿舍,总使用面积达到4000余平方米。配备了10余部微机,教学设备基本齐全,能保证600人同时上课,400人吃住。为各科室和宿舍安装了电话,修整了活动场地,建造了花园,使党校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学校。 他在党校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抱负,努力把党校建成体现党的思想作风形象的窗口,加强教职工的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校队伍。强化激励竞争机制,在教学上实行教师竞争上岗,在管理上严格教职工考勤评估制度,在后勤服务上实行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学校的内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1996年党校被批准为中专体制。制订了党校《1996- 2000年发展规划》,加强了党校规范化建设。几年来,他带领全校教职工,扩大招生,强化主体班次,先后开办了村支书培训班、厂长(经理)培训班、科级干部培训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农村两委成员培训班、理论学习班等,在各类班次的教学中,坚持思想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培训和使用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参训人数由原来的500余人发展到1000多人。大力发展函授教育,先后开办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政法等专业。近几年培养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函授学员本科生700余人,专科生3000余人。通过培训班和学历教育,为定陶县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作出了贡献,1997年他在全省党校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贾景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