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寒光同志简介:

赵寒光 原名赵景惠,又名赵正阳,历城县十六里河区西十六里河村人。生于1918年,1935年历城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到历城县冷水沟小学当教员。“七七”事变后,他参加了“平津学生抗战救国团”,后到范筑先部队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入党,1939年6月任汶东县动员民众抗日救国委员会(简称动委会)主任,1940年6月任汶东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1942年4月因汶东县工委书记张平被捕叛变,于5月转移,6月奉调到济南市做党的地下工作。1945年春不幸被捕,坚贞不屈光荣牺牲,时年27岁。 赵寒光的父亲叫赵连营,为人忠厚老实。因他尝到没有文化的苦,所以决心供寒光读书,并严于管教。因此,赵寒光从小就养成了内向的性格,人们称他“稳当”。他在校学习刻苦,成绩优良。同时高小毕业的有三个人,二人因家境富裕上了济南正谊中学,而他因生活困苦上了历城师范讲习所。由于他学习刻苦,为人正直,深受师生们的喜爱。对他影响较深的是进步教师俞继任。俞老师经常给他讲国际国内形势,并·206· 给他一些进步书籍看,从而对年轻的赵寒光影响很大。当时历城师范讲习所在进步教师的倡导下,办了一个进步刊物——《历师月刊》,介绍些进步书刊,刊登一些在“五四”运动影响下青年学生的进步思想和对形势的看法以及读书心得等。赵寒光在读《历师月刊》中,思想受到了启迪。1935年赵寒光于历城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到历城县冷水沟小学任教。“七七事变”后,他积极向学生宣传抗日救亡的革命思想,提倡用国货,抵制日货,并组织小学生在村庄周围游行,扩大抗日影响。事变不到一个月,平(北平)、津(天津)相继沦陷,部分青年学生流亡到济南。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赵寒光毅然离开了冷水沟小学,参加了“平津学生抗日救国团”。1937年10月前后,中共山东省委应范筑先的聘请,几次派干部到聊城协助抗日救亡工作。10月中旬一次就派去了以党员和民先队员为骨干的240多人,赵也同时去范部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赵寒光参加了范县的抗日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5月底,鲁西区党委决定在汶东建立地下党的组织,派王玉珍、赵寒光等同志来汶上,于6月建立了中共汶东县工作委员会,王玉珍任工委书记,张先任组织部长,赵寒光为委员任汶东县动委会主任。当时正值国共合作,联合抗日时期,动委会是一个联合各阶层抗日的公开组织。我党对外活动多以动委会出面。为了扩大抗日力量,赵寒光带领动委会人员,联系当地思想进步有威望的士绅,利用他们做争取瓦解敌人的工作。经一段工作,原五区24个乡,有14个7· 变为我们的抗日根据地。四、五个乡为游击区。有一次,赵寒光曾亲自跟王楼伪乡队长王衍铸到伪区部驻地王楼村找上层人物谈话。通过他们向汉奸伪兵宣传我党抗战救国的统战政策。赵寒光还带人到敌伪据点附近鸣枪骚扰,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1940年5月,在工委领导下,赵寒光和同志们一起在杨店以北的抗日根据地,动员教育群众,一面禁止“资敌”(不许给敌人送粮、送钱),一面在沟头、泗汶、军屯、南陶、北陶等地发动群众搞借粮运动。把这些村子里富户的多余粮食借出来分给贫苦农民,既解决了当时农民的生活困难,又提高了农民的阶级斗争觉悟。为了发展壮大党的组织,赵寒光在这期间和工委其它成员在张楼、杨店、沟头、泗汶、徐村、周庄、军屯等村庄发展党员30多人,并建立了农村基层党组织。1940年12月,在汶南战斗中,赵寒光积极组织泗汶村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在敌人进攻的路口,设置障碍物,致使日伪军进攻受到阻碍,有力地配合了我军的迅速转移。赵寒光在汶东的抗日活动引起了敌人的特别注意,就连家乡历城县的敌人也把赵寒光视为仇敌,扬言要抄他的家。赵寒光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了使家属免受迫害,便以别人的名义给家属写了假信,说赵在外地牺牲了。家中信以为真,悲痛万分,亲友也来慰问。周围群众都知道赵已不在人世了,这样才幸免了敌人对家庭的迫害。赵寒光在汶期间,工作条件是极端困难的。在工委领导下他与同志们一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开辟汶东这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42年,冀鲁豫区党委根据中央“恢复和加强敌占城市工作”的指示,决定派部分同志打人济南开展党的工作,赵寒光便被派前往。他克服种种困难,闯过敌人的层层关卡,打进市区,按预定计划先隐蔽到南关三合街亲戚家。后来为了寻找职业作掩护身份,便找到了他在历城师范讲习所上学时的俞老师。当时俞在济南行政人员训练班任教务长,俞老师他对赵的印象很好。不久,经俞老师介绍去市郊王官庄小学任教。后来为了工作方便,又转到市内黑虎泉小学任教。他像一颗革命的种子,在新的土壤里深深地扎下根来。 在日军横行的艰苦环境中,赵寒光根据党在敌占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紧密团结校内外群众,积极慎重地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地下工作。他工作刻苦认真、胆大心细,关怀同志无微不至,严于律己,在同志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他在校担任史地课,经常巧妙地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述国内国际形势,揭露日军暴行,讲述我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故事,借以激励学生们的阶级仇、民族恨,唤起他们的抗日爱国精神和斗争觉悟。 他还以“文会友”的形式,联络爱好文艺的知识分子,开展革命活动,并以揭露社会黑暗,追求真理,团结抗日为宗旨,出版《警钟》刊物四、五期。 1942年初至1945年春,赵寒光通过广泛深入的群众工作,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在济南市内发展了8名党员,建立 和壮大了党的组织,并动员十余名青年去解放区参加工作。1945年春的一个夜晚,日特机关“朝阳分馆”的特务,以查户口为名,搜查了赵寒光的住宅,当时赵寒光未在家。当他获悉敌人在追捕他以后,便连夜处理文件。第二天一早,他赶到黑虎泉小学,告知地下党员王馨华昨夜发生的事情,并要她转告有关同志们切实引起注意。正在这时,传达员老王进来说:“门口有人找赵老师。”赵寒光马上意识到是敌人来了。他紧紧抓住王馨华的手说:“他们来了,你要保重,要坚持下去……再见。”然后从容地向校门口走去。门口早己站满了便衣特务。就这样,赵寒光被捕了。他被捕后,先是关押在日本特务机关“泺源公馆”,经过几番审讯,他受尽了各种酷刑,但赵寒光始终严守党的机密,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和组织。敌人一无所获,毫无办法,又将他转押到日本专门屠杀中国人的“新华院”。在押人员平时吃的都是霉烂的饭食,每天还要到白马山车站干重活。日本伤病员用的血,都是从这些被押人员身上抽取,他们受着非人的待遇。在这里他经受了种种残酷的折磨,身体被摧残得十分虚弱。但他在日本法西斯面前从不低头,从未向敌人吐露过党的机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英雄气节。当他病重不能起床时,有一天,他低声对一个难友说:“看来我坚持不到胜利的那一天了。你如能出去,请你到三合街捎个信,就说我很挂念家里的生意,一定要干好,不要惦记我。我非常想念家里人,祝他们好……”。赵寒光,在“新华院”就这样被折磨而死,年仅27岁。他为革 命献身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赵寒光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