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游击银行 宫锡凯 1942年初,为发展军需生产,胶东解放区成立了北海银行文西县农贷所,全所只有四个人。我于1942年春由文西县机关调到北海银行胶东分行银行学习班学习,经过三个月的游击式的学习训练,即没有固定的校址,课堂在大松树底下,石头当板凳课桌。虽然时间很短又不懂银行工作,大家还是努力认真的学习,基本上掌握了银行基本知识和业务,结业后被分配到文西县农贷所(北海银行东海支行直属)。该所设主任、会计、出纳和业务各一人,我是作会计工作。我们几人文化水平都很低,除主任有初中程度外,另外二位同志的文化比我还低,我也只不过是五年小学的水平。有不少的时间什么会计、出纳、业务我都干,在名义上虽有所分工,实际上是互相帮助,说实在的不帮不行呀,谁也没有计较你的我的,只要工作需要什么都要干,一个共同目标就是把工作任务完成好。我们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发放农业、渔业、纺织业贷款(农村纺土纱织土布)发展生产,以及保障军民生活需要和战争物资的供应,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我们的工作方式也是游击式的,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和办公时间,办公室就是农民的炕头,用具就是农民吃饭的桌凳,天天游动。今天在这村,明天在那村,白天工作,晚上移防,农民的家就是个小银行,而在不少的时间要亲自到每户农民家里办理贷款。至于伙食那就更方便了,同农民同吃同住,吃的是百家饭,书写用具能搞到一支钢笔就算不错了,真成了宝贝。不得已时只得仿古了,用翎管套芦苇管,墨水是自己作的,每人有个公文包袱,白天包帐册报表、现金,晚上作枕头,既方便又保险。行军时将它背着开动“11号车”,边走边唱昼夜奔波。虽然环境恶劣,工作紧张,生活艰苦,但精神却很愉快,真是全心全意为党工作,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也从未发生过差错事故,我们除了搞好本职工作外,每到一地还要作发动群众的工作。如,发动群众减租减息,交公粮、动员参军等群运工作,党的组织生活抓得也是比较紧的,每周一次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查群众纪律等,工作进展还是很顺利的。 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还是以焚钞事件,是我亲手经办的,是在对敌斗争中采取的一种特殊手段。事情发生在1947年夏秋之际,国民党反动派违反停战协议,大肆进犯解放区,当时的重点是陕北——延安和山东解放区,山东的重点又是胶东半岛。因胶东经济比较发达,军需生产和供应也比较集中,除了沿海几个重点城市铁路沿钱的城市外,其余大部分为解放区和游击区,而胶东的地形是东西与南北侧,三面临海,南北宽仅百余里。敌人企图摧毁胶东根据地。敌人的先遣部队已深入胶东地区,而且离文登只有几十里了,情况紧急,胶东分行贵重的物资已从西边逐步向东转移。大批印好了的即可发行的北海币,需在短期内隐藏起来,以免被敌人掠走。于是胶东分行派了几十辆胶轮马车将新北海币运来文登隐藏。分行给我们两个任务,一是将运来的钞票与地方党政联系帮助隐藏好,要万无一失;二是在尽最大努力确实来不及隐藏,万不得已时就销毁。不能有丝毫差错。于是我们动员干部与当地党组织联系,发动群众千方百计完成储藏任务,选择条件较好,组织可靠,群众觉悟高的村,想了很多办法,有的将造好的新火炕拆开在炕内砌隔火墙,有的将房屋砌成夹心的墙,有的挖地窖将门板拿来用作隔壁。这些行动完全是自觉自愿的,大部份北海币已经隐藏好了,但由于数量大,任务急,仍有一部份来不及储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决定将剩下来的炒票就全部烧掉。我们请村干部带部份民兵作警卫,将钞票全部搬到一打谷场上点火焚烧。烧钞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可以运回造币厂监督打币浆,那时完全人工操作,既无助燃剂,又无助燃设备,新币又不是碎币,不易燃烧,外面烧了里面还是好端端的,只有人工翻腾始能燃尽,整整烧了将近一天,经检查无一遗漏。至此这一任务就用这样简单的方法,毫无差错的完成了。不久,敌人的进攻被粉碎了,开始恢复正常的工作,代分行储藏的钞票交回了上级银行。在上级的领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以及全国形势的变化,银行工作也有了新的发展,由原来的农贷所改编成立了文西县办事处。工作人员增加到近30人。但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并没有什么大变化,增加了一头毛驴,再不用人背,有了一辆自行车,有急事可以骑车去联系,但游击银行工作方式基本没变,直至日寇投降后,有部份机构回到城市。不久国民党反动派违约又开始向解放区进攻,为了使城市不再遭受破坏,我们又主动撤出城市,回到农村仍操起游击银行的方式,直至国民党反动派彻底被打败,游击银行的历史始告结束。现在回想这段历史,在那峥嵘岁月艰难困苦的战斗生活中,同志们表现出忘我的奋斗精神及高尚的道德品质,什么个人的困难、生死得失都置之度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早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争取全国解放。这个愿望终于得到了实现。我们的游击银行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并为现在的和平建设,安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