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陈萍口述 杨家骅整理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我作为一个曾经参加过这场战争的老战士,心情格外激动。回顾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谈一谈抗战时期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芦沟桥的炮声揭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同时也激发了全国人民誓死不当亡国奴,不把日寇逐出国境决不罢休的民族精神。我和全国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一样,毅然投入抗日洪流,成为抗大第四期学员。毕业后,到晋东南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任排长。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头几年,日寇采用速战速决的策略,妄图一口吃掉中国。日军依仗武器装备的优势,沿交通线长驱直入,全力进行正面进攻,敌后兵力相对薄弱。当时,八路军在抗日群众的支持下迅速得到发展和补充,根据地得到扩大。但是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寇停止了对国民党军队的正面进攻,集中兵力对付在敌后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日寇到处修据点、筑碉堡,进行蚕食、封锁,推行分进合击和梳篦战术,加紧扫荡;更为残酷的是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置根据地人民于死地,使根据地遭受了严重破坏和损失。我们一一五师教导旅五团所在地的鲁南根据地(徐州、枣庄以北),缩小到东西一条线(约一百多公里),南北“一枪穿’’(仅一公里)。那时我在五团任二营营长,经历了抗战以来最艰难困苦的岁月。几乎天天打仗,兵员伤亡,补充困难;几乎天天“搬家”,有时甚至一个晚上要转移几次;经常吃不上饭,原来每人每天供应的一斤粮食、三分钱菜金也无法保证。就是在这样战斗频繁、生活艰苦的条件下,我们部队能够生存、坚持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如我们经常遇到吃不上饭,那时,党员宁愿不吃让给群众吃,干部主动不吃让给战士吃,部队不吃让给老百姓吃,老百姓又回过来让给部队吃。当时我军的干部,既要研究敌情、行军打仗、做群众工作,还要关心战士的疾苦,比一般的战士辛苦得多。如一到宿营地,连排干部给战士烧洗脚水,晚上给战士盖被子,给患病的战士做病号饭,与战士谈心、鼓励斗志。遇到战斗时,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又是冲锋在前,哪里最危急,党员、干部就出现在哪里。只有经历过这种艰苦战争环境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同生死、共患难、亲如兄弟的骨肉之情;真正做到党员与党心连心,干部与战士心连心,军民一致心连心,形成一个拖不垮、打不烂的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