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中旬,莒南县先后组织了两批民工支前,第一批以木轮车工为主,第二批是以担架工为主,共2965名干部和民工组成的担架团,韩希盈任团长、葛仲昌任政委。岭泉区(新建区)三营由王学生、孙玉信带队,筵宾村徐洪太任连长。柴沟小乡的民工组成一个排,后左山村徐世吉任排长。当时要求每村出四副担架8个人,另外一名伙夫、一名机动人员共10人。其中,前左山村有李洪州、李玉奎、李春秋、宋福贤、李春怀、宋修杰、宋邦析、宋邦本、宋邦胜等,李春怀任班长;后左山村有徐兴顺、徐世吉、徐维新、徐钦举、徐维月、徐进忠、徐兴信、徐兴友等,徐兴顺任班长;前柴沟村有孙洪尚、孙洪利等;后柴沟村暂未落实准确人名。这些担架工于9月16日在道口集合出发。 另外后左山村徐一彬、徐一田、徐兴和等,前柴村孙凤仁、孙洪林、孙凤竹,中柴沟村宋全竹,前左山村宋玉琢等是提前一两天出发的车子工,也是参加淮海战役的。岭泉区的车子工由任德、王玉祥分任正副营长,柴沟乡属五连,石门亭村杨阴端任连长,薛家墩后村王某(名字忘记)任指导员,鲍家村葛振兰、葛成振分任正副排长。车子工出发和回归几乎与担架工同时,车子工集合地是范家水磨村,去东北涝坡装上面粉开拔的。 淮海战役后,莒南县曾先后组织多批民工支前。那时有“八批夫子见面”的说法。所谓八批见面,即是一度同时有八批民工在外支前。也正因此,在走访了解淮海战役支前民工情况时,多数人已故去,除亲历者外,其他人很难分清谁是参加的哪一批。所以各村该次支前出发民工准确名单已难计全。 历经淮海战役的支前民工,为国为民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各用自己的不同方式,将自己的那段经历刻在脑海、留给家人或留给社会。有的人支前胜利归来,家里添了孩子,屈指算来孩子出生时自己正在战火纷飞的某地,于是某地之名便成了这孩子小名。诸如“淮北”“新沂”“窑湾”等。后左山村徐兴友则将他的“民工服务证”和“立功证明书”当作传家宝留给了他儿子。 亲历并提供史实资料人:前左山村李洪州 87岁前柴沟村孙凤仁89岁后左山村徐世吉 已故徐兴友 已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