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启昌同志简介:

滨海中学,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培养青年干部而建立的学校,它始终学习和坚 持抗大的优良传统,为革命事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所学校也是我走上革命 道路的起点。每当想起那火热的学习生活,感到倍加亲切,激动不已,有一股无形 的力量引导我的回忆。 奔向革命大家庭 1944年,我十四岁,在沭水县板泉崖小学读高小。6月底的一天,王文石校长 叫我到校长室,县文教科长秦晋同志对我讲,“准备送你到滨海中学学习,你愿意去 吗?”我说:“我很高兴去。”他又说:“去了要好好学习抗日本领,将来作一个有用 的人才。”同时交给我一封信,要我直接到莒南县洙边区西书院村报到。滨海中学当 时驻西书院时,它是解放区进步青年向往的地方,由于事情来得突然,我竞激动得 一夜没睡着觉。第二天开始准备,学着地方干部的样子,用蓝粗布做了一个挎包, 还写上了魏字的汉语拼音“wei”(那时叫拉丁化新文字)。做了一个钢笔套,把哥哥 给我的【日钢笔装好。那时有个口头禅叫“穷八路,富钢笔”,可见革命队伍里对学习 的重视。7月初的一天,我背上了简单的行装,披上蓑衣,戴上席夹子,辞别了学校 和家人上路了。 人校后才知道,当时滨海中学下设中学部和师范部,各招收两个队(班)的学 员。中学部是一、二队,师范部是三、四队,四个队单驻一个村庄。我们四个队的 学员,多数来自滨海抗日根据地,还有一些同学操着鲁中、鲁西、河北等地的口音, 显然是远道而来的。学员的年龄相差很大,最小的十四岁,最大的二十五六岁,文 化程度也有很大差别,最低的只有初小程度,最高的是高中毕业。 入学首先进行考试,有作文、数学、政治等试卷,考试后方全部录取。后来才 知道,所有学员都是抗日根据地各级政府和群众团体选送的先进青年,还有敌占区 地下党选送的进步青年,考试只是为了摸底,便于教学。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魏启昌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