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荻(1921~1996) 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 任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任台长。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他先后任山西决死队第十总队宣传干事, 山西晋西南黄骅支队政治部宣传干事,延安中央军区第二秘书处秘书,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干事、指 导员、协理员,平北第十二军区政治部干事,平北七团三营教导员,察北骑兵支队政治部主任,热辽 区党委《民革报》社采访处长,冀察热辽边区《群众日报》社采通部长等职。 辽沈战役结束不久,《群众日报》的干部除小部分到北平郊区汇合准备进城办报外,大部分南下 胜芳,与来自华北、冀中、冀鲁豫的同行汇合,准备在天津解放后进城办报。 1949年1月15日,解放天津的战斗一结束,天津军事管制委员会即派军事代表鲁荻率刘文、 柳先等接管国民党“天津广播电台”,当晚20时10分左右,使用“天津新华广播电台”呼号开始播 音。5月18日,天津新华广播电台更名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鲁荻开始任电台台长。 电台创业之初,鲁荻带领进城干部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在很短的时 间内就消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腐朽庸俗作风,在全体人员中树立起一种新的革命作风。作为电台 台长,不分昼夜坚持工作。全台工作千头万绪,他始终把广播宣传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他要求所 有稿件必须层层审查,层层签字,甚至连一张唱片,一段歌词,都要经过审查才能播出。不论白天多 忙,第二天播出的稿件,他晚上不睡觉也要连夜审完,不误播出。他在自己的宿舍门口挂了一个小木 箱,待审的稿件放在里面,夜里审完又放回木箱,第二天由播音员取走。他对编辑工作和播音工作的 要求都是极其严格的。播音员不能错播一个字,不能念白一个字;编辑记者写了错别字,有时要在编 播例会上当众批评。在天津解放后的两三年间,电台在他的带领下,广播节目除时事、新闻外,陆续 创办了职工、妇女、学生、儿童等不少对象节目以及政策、理论性节目。电台的文艺节目更是丰富多 彩。更引人注目的是举办广播大会的经验。1951年初,总编辑刘文到东北学习取经,将沈阳召开广 播大会的经验写信告诉鲁荻,那时正赶上天津准备召开镇压反革命公开宣判大会,鲁荻立即决定参 照沈阳的经验直播宣判大会实况,并派出记者协助政法部门组织好大会发言和整理控诉稿。为加强 大会的宣传鼓动工作,还指定专人担任司仪。全市组织收听,大会插播听众反映,形成上下呼应。这 次广播大会把天津的镇反运动推向高潮。 50年代初,天津电台开创了许多全国“第一个”,其中之一是组建电台第一个专业艺术团体 ——天津广播曲艺团,1952年10月开始筹建,至1953年终于建成了以马三立、郭荣启、桑红林、小 岚云、史文秀、王毓宝、李润杰等为骨干的天津广播曲艺团。通过广播和舞台演出,广播曲艺团很受 广大听众和观众的欢迎,得到各方面的好评。 解放初期天津电台设在原国民党电台旧址在南市华安大街,办公地点狭窄,院内有一座早年德 国人修建的约1500平方米的三层小楼,全台编辑记者和播音、发射人员都挤在这座小楼里办公。楼 后是三棵各30多米高的发射天线。1951年开始,鲁荻决定首先在佟楼建立广播发射台,1952年建 成,当年就把发射设备从南市迁到佟楼发射,这就大大提高了播出质量。1950~1954年,先后在自 由道、多伦道、西站附近、大直沽后台和大理道建立了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干扰台和实验发射台。 1950年创办了无线电工厂,1953年建立了专为疗养度假人员服务的北戴河人民广播电台。随着广 播事业的发展,工作人员越来越多,办公用房相当紧张,鲁荻提出要选电台新址。经过多次研究,确定在七里台卫津路东测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办公楼,1953年开始兴建,到1954年建成。1955年春, 电台正式由南市华安大街旧址迁到卫津路新楼办公。 1956年底鲁荻调离电台后,历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天津市委文教部副部长兼 体委副主任、天津电影制片厂厂长、天津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等职务,在不同工作岗位上为党做了大 量工作。他著述颇丰,曾发表《圣战者的覆灭》等长篇小说。 1996年6月19日,鲁荻因患肝癌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