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乐三(1891—1944.3.22) 原名郭振英,字育才,号乐三。毛庄乡人。幼年懂事起即知勤俭。 因家境贫寒未能入学,他便以地作纸,以柴当笔,在略识文字的奶奶 指教下,刻苦自学,常至深夜。有时为解决一个疑难问题,竞跑几个 村子向他人请教。后进本村私塾读书,仅1年便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 学。由于他坚持勤奋自学,不仅掌握了较多文化知识,还练得一手好 字,且双手善书,周围村人皆称其为“小秀才”。民国元年(1912年) 起,先后在周庄、八集等地任乡村教师。民国8年考入萧县师范讲习 所,次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萧县城厢小学任教。民国11年,回铜山任 教于徐州第二高小,结识共产党员吴亚鲁等人。民国13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铜山早期党员之一。 民国15年4月,郭乐三受中共铜山党组织派遣,去广州参加毛泽东主办的第六期农民 运动讲习所。他学习刻苦,非常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积极参加毛泽东倡导组织的“农 民问题研究会”。在一次活动中,他把铜山农村各阶级状况、封建剥削方式、农民的反抗斗 争、农业生产状况等作了汇报,并作了精辟分析,很得毛泽东和学员们的赞赏。是年10月, 毛泽东根据郭乐三的发言材料,写成《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文,发表于当年 10月《向导》周刊上。学习结束后,郭乐三以特派员身分在中共铜山独立支部中负责农运 工作。不久,即在安乐村创办平民夜校,亲自讲课。在平民夜校的基础上,又建立起铜山 县在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民协会。在安乐村的影响下,县内相继建立农民协会20多个,有 会员800多人;办农民夜校5所,有学员200多人。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白色恐怖日趋严重。因郭乐三长期领导农民运动,身 分已经暴露,党组织决定让其转移至皖北特委,仍从事农运领导工作。民国16年冬,郭乐 三参与发动并领导了太和暴动。暴动失败后,党组织派他到杨虎城将军的部队从事统战工 作及地下活动。此后至民国27年间,郭乐三在杨部先后任政治处长、少将参议、保安县县 长等职,随部队辗转山东、河南、陕西等地,默默地为党为人民做了大量工作。郭乐三为 官清廉,生活俭朴。他曾告诉妻子,买一斤豆芽要分两顿吃。民国20年出任保安县长,临 行前晋谒杨虎城将军,当杨将军知道他无路费时,跟他开玩笑说:“别人当县长都要向我送 礼,你还得让我送路费!”事后派人送去200元。郭乐三家乡的土匪恶棍以为他当县长一定 发了财,便绑架他的母亲,因乐三无钱赎回,母亲被折磨致死。他在县长任上经常体察民 情,办事刚正不阿,被当地人民称为“郭青天”。郭乐三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从来不惜一 切。一次他得知地下党组织筹建“百乐饭店”,活动经费发生困难,当即将自己珍藏多年的 名贵字画及一件皮大衣送到当铺变卖,将卖得韵近千元钱全部交给党组织。民国24年,当 他得知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立即组织募捐,将筹集到的几百块银元和几百件棉衣送 到陕北。 民国28年初,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郭乐三处境危险,党组织决定让其转移,先后到陕南和陕西武功农学院等地隐蔽。在那里,他一直坚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培 养教育许多青年走上革命道路。郭乐三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从来没有考虑过个人私 利,总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曾在献给一个牺牲同志的挽联中写道:“先死后死总有一死, 怕什么!今生来生还能再生,同心干!”他终因饱经忧患,积劳成疾,于民国33年3月22 日病逝在战斗岗位上,时年53岁。 建国后,家乡人民为纪念他,将庄名庵子村改为安乐村,并于1953年将其遗骨移葬于 村西黄龙山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