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琰(1915. 10. 17~1945. 12.1) 女,县内郭庄村人,民国14年(1925年)全家迁居县城。幼读私 塾,且设法自学小学课本,接受新思想。十七八岁时冲破家庭束缚进 入学校读书,民国23年考入徐州立达女子中学。在学校受新文化、新 思想影响,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废旗袍,着短衫,剪辫子,留短发。 “一二九”运动中,她被选为立达女中学生代表,参加示威游行。“七 七”事变后,她积极宣传抗日,参加排演话剧“兄妹从军”。日军轰炸 徐州时,她参加医务训练班学习,救护被炸军民。 民国26年12月,南京、济南相继沦陷,潘琰与兄妹叔侄十余人 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五战区学生军。她临行赋诗两句:“今日请缨去,他日几人归?”不久 南下到湖北省罗田县农村,宣传、组织群众抗日。次年秋奉命去武汉,不久学生军被解散。 后考入湖北省立建始女子师范学习,并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29年夏,中共建始县委 迫于形势,把建始女师党员全部疏散。党组织安排潘琰去恩施隐蔽,后又转赴重庆。潘琰 民国32年秋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深受李公朴和闻一多器重。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玩弄假和谈真备战伎俩,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西南联大的 学生积极开展争民主、反内战运动,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实行罢课,上街宣传。潘琰便 是这次运动的骨干。12月1日,一大批国民党歹徒荷枪实弹冲进联大,镇压学生运动。潘 琰组织同学战斗在第一线,同国民党军警说理、搏斗。她身负重伤,被手榴弹炸伤腹部,削 去手指,但仍支持着身躯,奋力抢救倒在血泊中的同学。后又被猛刺三刀,未及抢救,壮 烈牺牲。她临终前仍挥臂高呼:“要民主,反内战!”牺牲时年仅3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