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允教(1926- ) 李允教,1926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夏庄镇李家村。高小文化,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7月到1956年6月在高密县第一棉油厂皮辊车间任技术组长,1956年7月升任皮辊车间主任,1958年8月到1975年12月任皮辊车间主任、生产殷副股长。1956年3月,李允教同志在山东省第一届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上被授予“先进生产者”称号。 李允教同志出身贫农,他把对党的一片忠诚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从不讲个人得失。并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文化、技术知识。始终致力于技术革新,提高设备功效的研究,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建厂初期,棉花加工的主要设备是皮辊轧花机,这种机器最容易出现故障的是曲轴轴承润滑不良而损坏,甚至引发火灾,维修也非常费工时,严重影响生产。李允教同志时任车间技术组长,对这种情况很着急,下决心攻克这一难题。于是,他带领车间技术人员吃住在厂,起早贪黑,反复试验,分析研究,成功地研制出曲轴轴承自动加油润滑装置,保证了曲轴转速提高的同时,降低了故障率,平均月减少维修费用1000多元。1955年,他被选送到全国供销联合社总社举办的皮辊机技术学习班学习40天,回厂后,他的干劲 更加高涨。为了提高棉花产品的质量,有效降低断丝截绒率和杂质含量,确保棉花的原有等级和色泽。李允教经常牺牲休息时间,与技术人员们一边实践一边探索,摸索出一套“三速、八距”最佳配车参数,在同年商业部召开的棉花加工经验交流会上,受到了有关部门及同行的肯定和赞誉。随着棉花加工任务的加重,李允教同志发现皮辊轧花机原人工喂棉操作很不合理,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于是,他又在加工工艺上动起了脑筋。带领技术人员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也不知经受过多少次失败的考验,终于研制成功了籽棉清理工艺和自动喂棉装置。实现喂棉自动化,使原来的人均看一台车,提高到人均看五台车,皮辊机台时产量也由15公斤提高到30公斤。这一成果很快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