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臣(1927- )宋永臣,高密市柏城镇前冢子头村人。1927年2月出生。1953 年3月任村初级社社长。195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2月开始任村党支部书记。1959年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63年和1964年连续两年被省人民委员会授予省农业工作积极分子荣誉称号,1971年被选为县委委员,1975年2月至1980年12月任柏城公社党委副书记,并兼任冢子头管区总支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1984年3月退休。 宋永臣同志在30多年的农村和农业工作中,艰苦朴素,勤恳工作,坚持以农为本,靠科技增产,使全村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前冢子头村地处涝洼,十种九不收。全村2400多亩土地,涝洼地占1500多亩,常年旱不能抗,涝不能排,恶劣的自然条件象_-道道无形的枷锁,捆住了农民的手脚,严重制约了全村农业生产的发展。1955年,年仅28岁的宋永臣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父老改变历史命运的重担。 要治穷致富,该走那条路?上任后的宋永臣同志走家串户听取群众建议,深入田间搞实地调查,找到了影响该村生产发展的要害所在,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全村人的吃饭问题,就必经根治涝洼,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宁可累死,也不能穷死,大干五年让前冢子头村变个样j”1955年冬,他带领全村300多个劳力打响了改造涝洼地的战斗。在工地上,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苦活累活一马当先。群众在他的带领下忘了寒暑,拼命苦干。先后投工2万个,投资3万元,填 平5条大沟,造起1500亩高标准台田,使原先十种九不收的涝洼地变成了涝能排、旱能灌,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全村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年年超额完成国家分配的粮食定购任务。 面对取得的成绩,宋永臣同志没有满足。他又带领全村群众科学种田,打响了向科技要粮的新战斗。为提高村民的科技素质,帮助群众学科技,用科技,他花大气力狠抓了科技投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安排19名村民到海南岛、潍坊等地学习农业技术,请县、公社农技人员常年指导农业生产。村里建起了农民业校,集中学习。抽出100亩土地作为科技推广示范基地,产量逐年提高。由原来的单一种植逐渐改为轮作、间作、套作,由一年一作改为二年三作和一年两作的耕作技术,增加了复种指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1976年该村就达到了四个一:即种1000亩小麦,亩产1000斤,总产100万斤,每户交售一吨爱国粮。1978年全村交售小麦425000斤,占全公社全部交售任务的三分之一。 宋永臣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还带领群众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和其它经济作物,并积级发展养殖业,既提高了群众经济收入,又壮大了集体经济,到1979年他根据党委安排离村到其它村工作时,该村集体存款已达到28万多元。 宋永臣同志几十年来,事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村里群众不管是谁有了急难,他都会及时出现在面前,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由于他的模范带头作用,该村社会风气良好,项项工作领先,几十年来全村从没发生任何刑事案件,多次被省、地区和县评为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