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进同志简介:

刘文进 (1925- ) 刘文进,1925年10月30日出生于高密市夏庄镇赵家官庄村。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小学高级教师职称。他一生矢志从教,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先后创办了民校、、民办小学、农业中•105. 学、农业技术学校。1960年,他出席了全国和省、地、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被誉为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 刘文进自幼家境贫寒,5岁丧母,其父被生活所迫,流落东北。在他爷爷的竭力供养下,进私塾只读了二年半书。 1949年土地改革,刘文进家中分得5亩地、3间房,他从心里感谢共产党,在村领导的动员下,他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开展农村教育工作。 刘文进自幼酷爱学习,参加工作后更加认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他一直坚持边教边学,不断提高文化水平,逐步胜任了教学工作。1954年,经县教育局考核验收,他所教的80名学员,全部达到小学毕业水平。因此,他成为县教学模范。1956年,刘文进因能积极完成扫盲任务作为“扫盲积极分子”出席了省召开的第一次扫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会上做了《我是怎样克服困难搞好民校的》发言。 为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根据上级指示,1957年,刘文进着手创办官庄农业中学。上级明文指示:“自己动手,勤俭办学”。学校组织师生割青草,勤工俭学,依靠13亩校田种棉花、黄烟、蔬菜等解决经费问题。刚招收的50名学生,没有一张桌凳,他将家中一棵大杨树和全部木工工具献给学校,又购买了部分木材,和师生一齐动手制作桌凳。解决了办学资金,学生免费上学,师生积极性空前高涨。1958年,昌潍地区教育局来人检查验收,这些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学生各科考试成绩平均分都在90分以上。刘文进创造的办学经验受到省、地、县的重视并得到推广。同时,为解决农民子弟求学要求,他又主持创办官庄民办小学。1960年,民办小学 已发展到14个教学班,学校安排学习计划,制定学习制度,组织观摩课,召开经验交流会,培养了大批骨干教师,教学成绩一直在全县领先。农业中学成为省、、地、县三级重点学校,民办小学是出席1960年全国及省、地、县文教群英会的先进单位。 1961年,遵照上级指示,农业中学停办。1963年在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方针指引下,刘文进又领导二次创办农业中学,校址设在杜家官庄村,全部家档只有三间牛棚。他从村里要了50亩地,一座窑场,目的是为了改善条件,解决办学经费问题,还可作为学生学习农业知识的实验基地。在50亩校田内,种植棉花、玉米、小麦、药材、蔬菜,还搞了苗圃,由于重视科学种田,产量远远高于当时的生产队,提高了学生生产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了主要农作物的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对于当时科技种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每年为村里提供一批良种、畜种和林果树苗。为了积肥,他带领师生挖塘泥,为了不冻坏学生,他总是自己挽起裤腿跳下湾去。为了建造校舍,他领着大家磕坯烧窑,自己动手制作门窗,校舍规模不断扩大。至1972年,共建教室36间、伙房4间、办公室7间,这些都是靠他和全体师生的双手建设起来的,没向集体要一分钱。1964年,刘文进在省半耕半读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学校成为县教学科研点,并多次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现场会和经验交流会。民办农业中学的发展为自力更生、勤俭办学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文革”期间,刘文进被错误地定为“刘少奇黑线典型”,大小会议进行批斗,家门上贴满大字报,甚至发展为游街揪斗,儿女上学也受到谩骂,精神和肉体受到了很大伤害。但他仍然领导官庄农中坚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免遭了打砸抢,校舍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全县领先水平。 1978年,刘文进调镇农技校工作,1985年,年已60岁的他退 居二线,从事学校后勤工作。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刘文进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