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海同志简介:

围子街道辛隅村 黄学海老人 1947年正月,17岁的黄学海自告奋 勇参加了孟良崮战役的前线支援工作。那 时他年轻勇敢,力气大,推车、抬担架、 运输物资等,一直到了秋天,任务完成后 又返乡,准备继续参加三合山战役的支援, 途中正好遇上还乡团的围堵。老人说,那 些人是真坏,烧杀抢夺样样都能做出来, 为了躲避他们的搜查,他与同伴把高梁杆 从底端抠一个小口,将部队证明塞到里面 藏了起来,然后用泥土封住,当作拐杖, 这才躲过这一劫。 参加完三合山战役支援后,老人再次 回到了村里与驻村工作组做起了地下革命 工作,因为积极、能干、听共产党的话, 与同村的王西亮一起被推荐入党,当时介 绍人只有一位,就是西海专署的迟永波。 成为党员后,黄学海更是谨记入党誓言, 无悔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1949年正月,村里开始动员年轻人 参军,黄学海比较积极,在县上先报了 名,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军94 师281团,后来当了班长。我们问老人, 那时当兵打仗害怕吗?老人幽默地告诉我 们,“刚开始打仗的时候,枪一响人就跟 筛了糠似的,后来打起来就不怕了”,看 似轻松的一句话,却饱含着太多的艰辛与 不易。 1949年5月,黄学海开始跟随部队 参战,参加的首次战役是青岛即墨战役。 青岛解放后,他被调到侦察班,进行了三 个月的战术集中训练,由于思想好,觉悟 高,成绩优异,最后当了侦察班的副班长。 1950年年除夕,黄学海随军南下,参加 了解放福建东山岛的战斗。老人说,那时 南方土匪特别惧怕北方兵,尤其是山东兵, 因为山东兵忠诚、勇敢。北方天气冷,冬 天都带着护耳的“雷锋帽”,因此,他们 还给山东兵起了一个外号叫“大耳朵兵”。 1950年冬天,部队接到命令,从福 建北上参加抗美援朝的第5次战役,这也 是老人记忆中最为深刻的一次战役。这次 战役,黄学海所在的94师被编制到了中 国人民解军第四野战军第27军,黄学海 也成为了新编侦察排的副班长。老人所在 团的新称号叫“特务团”,也称机动团, 跟随着一位参谋长负责前线侦察工作。这 次战役打的是“穿插战”,主要是追打李 承晚部队。有一次,任务执行到最后,走 到半山坡,由于连续作战过于劳累,战士们只好靠在树上,稍做歇息,没过多久, 当地下起了大雨,紧接着听到山的另一边 响起了枪声,他们马上又参与到战斗中, 战斗一直持续到黎明,大部队才翻过山顶, 那时他们还把这场战斗叫作“打拂晓”。 老人激动地给我们讲述着当时的情 形, “战士们一路打过去,公路上、半山 坡上、山顶上全被咱们的部队所占领,很 多敌兵丢下随身物品便匆匆逃了”。他们 继续追打到一个村,发现李承晚部队做好 饭没吃就跑了,大米饭、辣椒酱香喷喷的 撂在那里,参谋长问:“侦察班的人呢?” 他们回答: “在。”“快点吃饭,吃完了 有任务,其他人先隐蔽。”当时树都炸断 了,没有可隐蔽的地方。战场上枪弹无情, 但面对生死,战士们早已淡然。 那时没有先进的通汛设备,部队前方 的情况全靠侦察兵去探索,两条腿就是他 们最好的交通工具。老人说,当时他有一 个宝贝——小望远镜。那次执行任务,就 是用它来观察的敌情,这一看竞把他吓了 一跳,他清楚地看到前方的山口边有一辆 小吉普车,旁边还有几个棚子,几十名敌 军就在那里来回走动着。黄学海立即向班 长汇报情况,班长刘振宗是掖县人,此时 也拿不定战斗主意。老人说,战场上时间 不等人,他跟班长很快制定了应急作战方 案,分了两队,两边包抄,班长带一队, 攻打敌人帐篷;自己带一队,外围进攻; 到达指定位置后,一声令下,两边同时开 起枪,令他们意外的是,敌方竟然一枪都 没放就全跑散r。他们冲着帐篷开r枪, 里面一点动静也没有,推开一看,三个敌 军全部中枪死r。就这样,他们没费吹灰 之力就结束了战斗。他们将战斗情况报告 给参谋长,参谋长派来了一个排来接应。 下午,所处的公路南边也响起了枪声,老 人告诉我们,那是东线队伍跟敌人接上了 火。傍晚,20人的侦察队伍无一伤亡的 返回了指挥部。第5次战役结束,老人随 部队转移,返回了家乡。 1956年3月.黄学海复员回村,先 干了10年的生产队队长,后来义在大队 干了l2年,主要负责棉花生产。当时, 村里有1700多亩地,只有300多亩种植 棉花,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棉花种植发展 到了800多亩,成为了县里的典型。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黄学海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