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镇山阳村 王作强。 1948年,老人当时所在部队1: 纵1 15团2营5连,阴历八月十六晚 上参加解放济南战役,战斗中老人的 脚踝被敌人打伤,这是他第一次参力[ 战斗。后来老人在儿子陪同下还专程 参观了坐落在济南黑虎泉东侧的“解 放阁”,但由于维修没有能够进入, 可在台基东侧贴壁《解放济南战役革 命烈士纪念碑>上老人找到了当时的 部队信息。老人沉默了一会儿说:“牺 牲了接近1000人。”时隔多年老人 仍放不下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唯有 以这种方式告慰英灵,表达对战友的 追思。 1948年1l月,老人所在的31 军91师272团2营5连爆破班,参 加了惨烈的淮海战役, “当时浑身都 湿透了,全身青紫,冻得实在挨不住 了,就把手伸进死了的国民党兵身子 底下暖和暖和。我们负责炸城墙,一 个连100多人,就剩下不到30人”。 用死人的余温取暖,我想是一种求生 的本能和必胜的信念支撑着老人坚持 了一秒又一秒。 淮海战役后,开始渡江战役的练 兵,一个班派两人用蒲子绑成三角形 “救生圈”,然后下水,在“救生圈” 上面趴着,架着冲锋枪,一趴就是2 小时。1949年4月准备渡江,一个 睚七八个人用一条船过江,途中遭到 艋烈阻击, “炮弹一个接一个,打中的就没了,没打着的就过江,用了2 个多小时,离岸边二三里下了船,趟 着水,扛着炸药包上了岸。集合时, 发现少了一个班,天亮了,看见江面 上漂了一层尸体”,老人又一次躲过 了枪林弹雨,再一次死里逃生,尽管 老人用很轻松的言语描述当时的‘睛 景,但我们依然能够想象到战争的残 酷…… 1949年,王作强参加解放上海 战役时,在高桥附近的周浦镇身负重 伤。老人用有伤疤不灵活的右手,慢 慢解开上衣,露出颈部和右肩穿透很 深的弹孔。 “中午12点左右,受伤 被抬下来,放在树底下,不能说话, 一说话就冒血,卫生员不让喝水,嘴 干得不行了,光用棉球蘸点水抹抹11嘴 唇,天快黑了才把我抬上船,过了黄 浦江去医院治疗”。在医院里, “我 Ⅱ盅不上气来,就用稻草垫着背,看着 卫生员用竹筒给同房间的伤员喂生鸡 蛋,天没亮那伤员就牺牲了,接着用 担架抬了出去。在庄后摆着一片尸 体,插着牌子,上面写着是哪里的人。 回来我还听到他们蜕我, ‘这个恐怕 也到不了天明’”。第二天来了个大 担架把老人抬出去,麻醉后, “用不 锈钢探条拉去肩上的坏肉然后给我包 扎,手上的弹片直接用剪子抠了去”。 从老人的描述中我想象着当时的情 景,心里有一种隐隐的痛。痊愈后, 部队问老人以后干什么,老人坚定地 说: “回部队,全国还没解放呢。” 1949年10月,老人的部队从徐 州开往蓝村,路过蚱山,“很想俺娘, 看到车站边俺庄一个卖梨的,我跳下 车,当时胳膊还吊着,我把200元的 伤病费托他捎给俺娘,然后又跳上车, 到了蓝村,后来部队发了一床绿毯子 和一支钢笔,说让复员,用独轮车推 着我送到车站。一下车有个人用毛驴 把我接到了昌南县城,说先让我回家 看看再回来”。“那时团县委刚成立, 当时我24岁,让我干委员,我没文化, 就要求回家伺候母亲”,老人回村后 不断发展团员, “团员是党员的后备 力量”,虽然老人不识字,但始终没 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党员,没有忘记发 展壮大党组织的光荣使命,这让在场 的所有人肃然起敬。 1950年春天,修建白浪河,“俺 庄里去了200人,民兵团长送来10 斤火烧,到了寒亭都在一起吃饭,看 见别人都吃莱团子,我就拿出火烧让他们吃了,我自己才吃了一两个”。 白浪河修建工作取得全县第一名,由 于劳动积极,成绩显著,老人荣获了 特等功。老人勤劳善良,用他自己的 一句话说, “这是当兵当的,我就是 勤快”。 “我是1948年l2月l2日入党, 正好是明天,你们今天来得真巧”, 老人举起右手,回想着在那个腥风血 雨的时刻入党时的情景。他是在淮海 战役之后入的党,介绍人是张宝声和 张成绪。当我拿出党旗请老人与党旗 合影时,老人的眼睛一亮,继而指着 东南方向说“我天天早上看那国旗”, 这时我们才注意到,站在屋门口正好 看到东南方村委飘扬的五星红旗,老 人把国家装在心里,把党融进了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