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振亚(原名李靖华、笔名李谦益), 男,19 31年生,小学毕业,中共党员,书 法篆刻家,福山镇山后村人。 1944年参加革命,50至60年代曾任 《大众日报》文艺编辑。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 联委员、中国山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山东省对外友好 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分会常务副主席。 曾在报刊发表散记、杂文、散文、诗歌、评论等文章近 百篇,对书法、篆刻创作和鉴赏造诣较深,曾多次聘为全国 级书法、篆刻展览、比赛的评审委员。作品曾获日本白扇书 道会最高特别奖赏。 我原名李靖华,字振亚。笔名李谦益,别署韦绝簃、补读书屋主人。于1931年,出生于山东省福山县(今属烟台市)一个贫困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个医生,在我出生前的几个月,便去世了。我自襁褓始,即定居于外婆——一个勤劳、俭朴、贤德、善良而有教养的女性家里;于是,便随母系。我改成现在的名字,还有另外的缘由:当时我的家乡为日、伪占领区。凡秘密参加革命的人,大都使用化名。以避免日后的麻烦。解放后,毋庸更改的了。 我没有学历,没拿过文凭。其实,并非无条件。从少年、青年时获得较高程度的教育;战争和疾病,使我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在我象今天的还带着红领巾的年纪上,就跟随外公和母亲(他们都是抗战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参加了革命的活动。1944年,我成了八路军的“小豆兵”。从1946年起,我便从事于人民军队的文艺工作。在此后的40多年里,几经变迁,未离开过文艺岗位。 新中国成立后,军队保送一部分青年干部去上大学,我信心满怀地补习了应读的全部中学课本。严重的肺结核病,使我的希望破灭。不过,这并没有使我后悔。在数年的病休生活中,我贪婪地吞噬着知识,阅读了从哲学到历史,尤其文学方面的大量书籍——这便是我在文化上得到充实的积累。 书法和篆刻,曾经是我的业余爱好。中年之后,这两门艺术成了我的主业,也许是一种缘分。我生活中的兴趣甚为窄狭,除了爱听听京戏和欣赏音乐名曲之外,庶几别无所好。摄影虽属一点余兴,从未拍照出能令专家跷大姆指的作品。善于结交有学养的大小人物;顶讨厌的是无休止的闲扯淡。 我平日能从时间的海绵里挤出水来,实在得助于我贤惠而精明的妻子。她又是我业余写作的第一位读者和批评者。她受过高等教育,一生默默无闻,在家庭里同样象一盏只照亮别人的烛光。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因此,取“韦绝簃”为舍号,聊以自勉。“若使鲁戈真在手,斜阳只乞照书城。”我最需要的东西,是时间、时间还是时间! --庚午(1990年)端阳记于补读书屋北窗下 文章来自邹振亚先生著《韦绝簃碎笔》自跋,略有删改。